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上海已全面完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接下来将做这些事

论坛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蒋乐来图


【资料图】

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潜力所在,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需求。6月12日,在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成果博览会举办期间,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召开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论坛,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绿色低碳农业发展趋势。

上海已建成3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论坛获悉,截至2022年末,上海市已全面完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建成2个示范区、10个示范镇和100个示范基地,初步形成大、中、小生态农业循环利用体系。上海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超过98%,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水产养殖场尾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面积达10.7万亩。

同时,上海持续推进生态农场建设,已建成3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松江、青浦、崇明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上海的绿色农业发展总体成效名列全国前茅。

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方面,上海市通过不断推广高效肥料和高效施肥技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工作。近5年,市郊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35.01%和42%。近两年,在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6.2%的基础上,市郊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减少。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夏明林表示,上海市还将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把生态农业纳入上海农业科技发展新赛道,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多领域科技和产业升级,做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协同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农业一体化发展。

上海市坚持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深入推进生态低碳农业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十三五”以来,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项,上海科学技术奖励71项。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育成了节水抗旱稻品种,立足上海,服务全国乃至全球,有效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怎么做?

“在食物系统碳排放量全球份额中,中国占20%以上。全球食物系统面临的问题有1/3的食物被浪费,1/3的人需要减肥,1/9的人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在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秦晓波展示了食物系统的基本情况,并由此分享了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前提,他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氮肥利用率提高、水分优化管理等多个角度,提出有效路径。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胜则基于自己十年稻田长期实验结果,立足长三角稻作系统谈农业低碳绿色转型。他从稻作系统甲烷排放通量变化、稻季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比较等多个方面给出稻作系统温室气体减排路径,同时介绍了稻田土壤碳汇与减排效果耦合,对稻作系统低碳转型路径提出自己的展望。

专家报告环节,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高尚宾围绕生态农场建设作了报告,分享了“以生态农场为突破口,构建农业低碳转型体系”的总体思路。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张亚雷教授则关注农村环境治理与资源能源回收转化技术。以“厕所革命”为重要背景,他分享了生活污水的减污降碳技术,以及农业污水和有机废弃物的转化。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曹林奎和上海市减污降碳管理运行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赵敏博士分别从生态农业建设和碳交易机制方面作了主题报告。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