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系统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把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贯穿始终,许多篇目集中反映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价值取向、重要要求、重点任务、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建设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把握和规律性认识,彰显了卓越的政治智慧、非凡的理论勇气、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深厚的为民情怀,为做好民生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为全党全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力量源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民生建设行稳致远
党的领导,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时代主题,紧贴群众需要,及时科学决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长期保持就业稳定,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对西方现代化和福利社会的一种超越,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意义和影响也前所未有。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动摇,充分发挥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把民生建设得更加扎实、更加牢靠、更加有效。
【资料图】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民生建设全过程各方面。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解决群众现实利益问题、同推进民生领域政策制度改革创新结合起来,转化为推动民生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果。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及时学习、深刻领会,全面、准确、创造性地落到实处。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对民生工作的决策部署,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对标对表重点任务,一项一项推动落地见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我们党鲜明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鲜明表达,深刻回答了“为了谁”这个发展的目的、“依靠谁”这个发展的动力、“由谁享有”这个发展的价值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做到一切工作都为了实现人民利益而展开,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广泛集聚发展力量,使发展成为造福人民的发展。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积极回应人民现实需求,找准做好工作的着力点、切入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美好生活期盼。要广泛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坚守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推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走好群众路线,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学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努力使各项政策举措体现民意、增进民利、赢得民心。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民生工作经得起群众检验,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要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着眼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策部署。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主题,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引领,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而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就业是沟通社会需求和供给的桥梁,是连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纽带,支撑着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盘。有效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要求。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社会保障能够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拉动有效需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企业效益稳步提高。这些都有利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发展内驱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相辅相成、良性互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把就业作为发展之基、财富之源,加快建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让更多人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财富。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稳定社会预期,解除群众后顾之忧,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要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好激发活力、体现效率、促进公平。要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统筹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企业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要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使保障和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尽力而为,强调的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担当和主动作为。量力而行,强调的是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特定发展阶段的现实条件。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论,要求从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做起,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推进民生建设持续发展。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大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绝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就是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健全社会保障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增长。要把经济发展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支撑,着眼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形成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要把握民生工作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的特点,从保障群众基本权益出发,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扎实推进,锲而不舍、持续发力,不断形成阶段性成果,积小胜为大胜。要紧密结合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切实增强制定政策、推进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人民群众是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主体,更是推动民生改善的主体。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推动群众广泛参与,引导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奋斗精神和创造潜能,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需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影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享有,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要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强化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方向,推动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就业需求。要努力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完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创造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畅通向上流动渠道,突破利益固化藩篱,防止社会阶层固化。要坚持多劳多得,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致富带富本领,优化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拓宽职业发展空间,鼓励勤劳创新致富。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要健全社会保障缴费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保,正确把握社会救助、最低工资和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合理比例关系,相关政策和制度不能鼓励养懒汉。要完善基本劳动标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全面落实劳动者劳动报酬、社会保障、休息休假等基本权利。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是民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民生工作千头万绪,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这就需要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就是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安定有序。要把分配制度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要把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把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把人民健康作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各类困难群众,强化社会政策兜底保障功能,健全兜底保障机制,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一“国之大者”,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
编辑 王小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