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环球时讯:老崔和小崔,那时和现在

这是老崔珍藏了近40年的照片。1984年,一位记者在老崔的面摊上悄悄拍下了这张照片,从合肥寄到当地,辗转到了老崔手上。(资料图片)

一大早是小崔最忙的时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退休后的老崔经常到店里来看看。

黄山市黄山区原名太平县,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因此很多本地人喜欢自称“太平人”。这里有很多以“太平”命名的特产,太平面是近几十年兴起的特色产业。黄山区地方不大,人口只有16.5万人,面馆却不少。据工商部门统计,全区有195家面馆。其中,崔自强面馆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父亲老崔(崔自强)是黄山市第一届市政协委员,小儿子崔晶民是黄山区第九届政协委员。

这家开了40多年的面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如今越开越红火。小崔(崔晶民)说:“预计今年的堂食人数比去年要增加20%。”

老崔:“那时候,我就是要自强”

小城、小街、面馆,飘着烟火的味道。

太平面重油重辣,颇具徽州特色,深受当地人喜爱,也有不少外地人专程赶来品尝。

因为小城人流量不大,面馆一般早上和中午开门,晚上不营业。

5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崔自强面馆。据店主小崔介绍:“面馆原来是父亲崔自强开的,1979年,父亲胳膊受伤,不能干农活,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他带着一家四口来县城摆面摊,1981年进行了工商注册。现在有两家店,我和哥哥各自经营一家。”

1979年,崔晶民3岁,哥哥崔立民7岁。在崔晶民童年的记忆中,父母每天拉着板车,天不亮就带着他和哥哥出去摆摊,小摊品种不多,只有馄饨和素面,尽管面条只卖几毛钱,还是有些人吃不起,父亲老实厚道,遇到经济困难的顾客,能少收的就少收,也有不收钱的。“但父亲做生意很灵活,免费提供的当地特色小菜很受欢迎,后来提供免费小菜成了我们当地面馆的一项特色服务。”

崔晶民介绍说:“父亲教我和哥哥做生意是从拉板车开始的。1999年,我23岁,对摆摊心里很抵触,因为凭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已经不需要拉板车出摊了,但父亲一定要让我们体会做生意的辛苦,学会如何用心做好一碗面。慢慢地,父亲老了,身体渐渐不如从前,我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已离不开这些每天来来往往的顾客。随着黄山市旅游业的发展,慕名而来的外地人越来越多,小面馆需要发展、需要创新,需要新的管理模式。我开始理解父亲,我真的需要更用心地去做好这碗面了。”

在店里,记者遇到小崔的父亲老崔,小店创始人崔自强。老崔嘴里念叨着:“崔自强崔自强,那时候生活苦,我就是要自强。”

在后堂,老崔将装“浇头”的锅挨个揭开,用勺舀起“浇头”仔细看看,满意地点点头。看到电饼档,他好奇地向店员询问如何使用,然后摇摇头:“现在是方便,技术先进了,不比我们当年,我确实也干不了了。”和店员吩咐了几句后,见熟识的老顾客吃好出门,他高兴地和儿子小崔一起送客。老崔问:“你多大了?”顾客答:“今年82啦。”老崔回道:“我也80整了,多保重啊。”

“我们这个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街上的居民经常见面,口口相传,来吃面的人越来越多,一来二去就成了朋友。”小崔说。

小崔:“条件好了,诚信不会变”

午后,老崔去侍弄他的菜地,一边忙着一边给记者讲他的面馆故事。

那时,虽是路边摊,但对卫生可不含糊。老崔对记者说:“顾客顾客,顾客是客,人家到你这里来吃面条是信任你。”1984年夏季的一天,面摊像往常一样围满了人。因为来不及煮碗消毒,服务员便将刚洗过的7只碗排成一排,老崔也像往常一样,麻利地点上葱花和胡椒,将煮好的馄饨依次倒进碗中。老崔说:“一共7碗馄饨,我当时觉得不对劲,一问服务员,才知道服务员忘记烫碗了,顾客信任我,我不能对不起顾客呀,我把那7碗馄饨全部倒进了垃圾桶。”这一幕被在摊上等面条的记者看到了,第二天就上了广播。小崔在一旁插话,开玩笑说:“现在没这个机会了,店里一个消毒柜就花了几万块钱,是热风循环的。”

老崔颇为得意:“现在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到乡下,许多人见到我都非常客气。以前那些单位上的年轻人,我看着他们谈恋爱、结婚、生孩子,现在孩子都长大了,谈恋爱了,还带着对象到我这里来吃面。”

有一次,区里一位副区长端着缸子到摊上排队买馄饨,旁边的人悄悄告诉老崔:“这是区长,你先给他下吧。”老崔很为难:“不能插队哦,顾客都是我的客人,那其他人对我有看法,生意怎么好做呢。”

小崔说:“现在的条件好了,但诚信不会变。”作为黄山区的特色美食,除了传统口味的馄饨外,目前面条的品类从素面到大肠面、大排面、牛肉面、干笋面,不断创新。小崔对记者说:“很多离开了家乡的老顾客,每次回来都要来吃一吃太平的面食,看到他们,我就像见到久违的亲人,我嘴笨,不太会说话,但哪怕是隔了两三年,我也能记住顾客的饮食习惯。谁不吃辣,谁不吃葱,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老顾客:“这碗面盛满了我的青春记忆”

据当地人介绍,皖南人过去没有吃面食的习惯,当地面馆的形成,还真与崔家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黄山区甘棠镇崔氏一族从山东迁移于此,保留了祖先吃面食的传统,后人将祖传的做面技艺与徽州饮食习惯相结合,使太平面很快就打开了销路。另外,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黄山市旅游业的发展,价廉物美的特色面食恰好符合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需求。

5月11日一大早,崔自强面馆的顾客络绎不绝,小崔热情地招呼两名不好意思进店吃面的环卫工人:“政府号召餐饮店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到小店来吃面是看得起小店!”面馆也是政府选定的老年助餐点,老年顾客不少,小崔不停地询问顾客的年龄,帮他们刷脸录入系统,以便于吃饭时可以减免费用。

一位慕名而来的广东客人说,她要比较一下太平面与广东竹荪面有什么不同。另一位来自上海的客人告诉记者,他从网上看到了这家店,特意从宏村赶来吃一碗馄饨。

罗毅力是一名机关干部,1984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黄山区工作,他感慨道:“这碗面盛满了我的青春记忆,一碗面条从5毛钱卖到5块钱,再到10块钱,时代在变,但面条一直保持高性价比的定位,适合大众消费,也是太平面成功的重要因素。以崔自强面馆为代表的太平面馆几十年不断发展,是黄山人在创新、奋斗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平凡的奇迹。”

高性价比、徽州特色、大众美食、诚信服务,是太平面馆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打下的标签,如今当地人已将面馆开到黄山各地,名气越来越响。

小崔说:“小店前两年主要靠外卖,2020年到2022年,我们美团营业额每年都有20万元,今年外卖订单减少,但堂食的客人增多了,预计今年堂食客人比去年至少要增加20%,堂食营业额也会相应增加。”

一碗价廉物美的太平面,不仅征服了人们的味蕾,也承载着当地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奋斗与成长,成为很多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本报记者 韩文 文/图)

标签:

推荐阅读